飞鸟是动物吗?
“飞禽走兽”这个成语中的三样东西,在生物学上是同类,都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纲、鸟目。 不过“飞禽”“走兽”的范围要广得多。“飞禽”不仅包含鸟类(鸟目的全部),还包括翼手目、鼠兔目的部分动物;而“走兽”则包含了所有四足类的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有208个属。用“飞禽走兽”来形容各种小动物,显然不合适。
所以,“飞禽走兽”中的“鸟”和“兽”其实指的是它们里面体型比较大、比较有名的那一部分——鸟目里的鸡形总目(比如家鸡)和雀形总目(比如麻雀),以及兽目里的啮齿亚目(如老鼠)和灵长亚目(如猿猴)。
这三类生物,我们在地球上所见到的,都是雌雄异形的。但“飞禽走兽”里的“飞”,有个特殊的含义——“单数复数同行”,也就是说,飞行的鸟类和奔跑的兽类,其性别形态是一致的。这只有在鸟类中有例外——公母小鸟都是“半边天”,但兽类没有这样的特殊情况。正因为如此,“飞禽走兽”是个含混不清的词语,用来形容动物时,意思是否明确取决于语境。在表示所有兽类和大多数鸟类的总体时,这4个字可以理解为同义,语义清楚明白;但在表示那些体型较小、性别不显眼的动物时,这四个字就是废话了……这时候就必须加上一个表示“大小体型”的词,像“大飞禽大走兽”这样。
鸟通常在地面或枝头行走或奔跑,捕食是主要目的,也有摩擦腺体、散热等作用。足的结构反映了鸟类生活中立足面的性质和取食方式,如天鹅、鸳鸯、潜鸟、䴙䴘、风鹱和燕鸥等的全蹼足适于在水面行走;大多数鸟类的离趾型足适于在地面上行走;善于奔跑的鸟(鸵鸟、鹤鹬、大斑啄木鸟、拟鹂和百灵等)的前三趾向前,后趾缺如或很小,股部和胫部裸出,无羽毛,足大,有较锐和稍钩曲的爪,走路时趾直接接触地面,类似爬行动物的行走方式;攀禽的足通常为对趾型,即第一和第四趾向后,第二和第三趾向前(如翠鸟、佛法僧和戴胜等),或一前一后(如角蜂鸟),也有第二和第三趾可合拢(蜂鸟和太阳鸟)。大多数树栖鸟类(如鹃鴟、猫头鹰、啄木鸟、翠鸟、椋鸟和莺等)的足适于抓住枝条,对趾型足的第二和第三趾一般比第一和第四趾长。许多鸦雀类和柱尾目的足足的跗跖部裸露或被有颗粒状小瘤(或鳞片),指端钩曲,爪锐钩型,便于抓住垂直的树干。大多数雀形目鸟类的足适于栖止在枝条上,胫部和跗跖的整个背面和腹面长有羽毛,趾细长而直,爪微钩和钝,第一趾与其余三趾相反,利于把身体支持在枝条上。鸭、鹅、驼鸟等足的跗跖部裸露。冢雉和非洲雁的足能用来格斗。
有的鸟类(如鹬、鸻、蛎雀、游隼和沙百灵等)的趾间的发达的薄膜,具有在松软基质(如芦苇、沼泽、泥或砂)上行走而不致陷入的效能。
尽管鸭和其它的水禽在水上似乎完全依靠于蹼作为“船桨”,实则足在水中行走也起重要作用。当在水下行走时,足蹼对足部周围的水流产生反作用力,使身体被支撑起来。蹼足在水上行走时,每次向前摆动时足周围产生一股向上和向后的水流,使足的下部受到支持,同时使身体向后运动;在后方和侧方摆动时,足部因有水的阻力而帮助制动。游凫游泳时的推进力不是依靠于蹼足,而是利用翼的上下振动。
水禽在漂浮于水面上时,其足在水下通常被收向身体,当行走于水面时则向前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