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不能训教?
我来个脑洞大开的答案吧,不保证完全准确。 首先,要区分“不能训练”和“难以训练”的概念。前者指由于某种生物的特性导致其不可能被用于军事或工作等需要而被人类社会淘汰,后者是指虽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但训练成本极高、效率低下而很少被使用的情形。 本文所讨论的“无法训练的动物”必然是“难以训练”而非“不能训练”的,否则这一动物就必然会被自然选择淘汰掉了。如果一种动物是“无法训练”的,那么必定存在某些特性使得它难以被训练——这些特性可能包括智力水平(智力对于学习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神经系统功能(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生理机能(对训练要求的适应能力和反馈调节能力)等等方面。
“无法训练”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多的具体细节,并且不同的物种可能会具有不同类型的“无法训练”的细节。然而,在所有的案例中,我猜测“无法训练”的本质都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或者缺乏有效的训练机制,使动物无法通过训练来获得新的技能。 为了解释“无法训练”的原因,请允许我虚构一个简化了的动物世界:
首先,假定四种动物A、B、C、D都具有学习能力,且都能够习得同样的技能。接下来,引入两个关键概念——“学习曲线”和“学习门槛”来说明为什么有些动物容易训练而有的难以训练。
学习曲线表示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事物时的行为表现与其学习时间的关系。如果学习者的学习曲线呈现为倒U型,则说明此学习者存在一个“学习阈值”,当学习者达到这个阈值后,才能够较好地学习该技能;低于这个阈值时,学习的效果很差。学习阈值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者本身的特性。比如,成年人学习自行车通常只需要几个练习时间就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因为成年人具有较高的大脑功能和身体协调性,因此学习阈值较小;小孩子学习骑自行车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相同水平,这是因为小孩子具有较低的大脑功能和身体协调能力,因此学习阈值较大。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四个动物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学习能力强的A类和学习能力弱的B类(当然,每一个大类内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则可以假设他们的学习曲线分别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A类的两种动物的学习曲线上升得比较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达到很高的正确率,这意味着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相反,B类两种动物的学 习曲线就比较平缓,在相同的时间下能够达到的正确率很低,这说明他们学习能力弱。既然学习能力决定了学习能否发生,那么也就决定了一款产品是否能培训出来。可以认为图中的“学习阈值”就是所谓的“难以培训”的界限,超过这条线,就能够培训;反之,就不能够培训。所以,可以这样解释上述两个概念:
结合上面的图形,我们假设一种动物的学习曲线始终无法超越它的学习阈值,也就是说,无论训练强度和时间如何,这种动物永远达不到能学会该动作的要求,从而被视为“无法训练”;反之,一种动物即使有很低的培训成功率,但只要能够逐步提高,最终能达到要求的合格率,就被视为“能够训练”。 在现实中,许多动物确实同时具备学习和记忆能力,但是往往会因为以下原因导致无法通过训练获得新的技能:
1. 先天因素:一些动物可能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某些能力的强弱,如听觉、视觉、嗅觉、记忆力等方面的差异;
2. 后天环境:动物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会对它们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3. 个体差异:每一只小动物都是独特的,它们的身体素质、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等不同,会导致学习能力出现普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