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指什么动物?
守株待兔,守:等着;株:树木;待:等待。比喻不去积极主动地追求,而只想靠别人救济或坐享其成。 源出《韩非子·五蠹》“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汉.刘向等《战国策.楚策四》也引此语,并解释道:“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晋.干宝撰《搜神记》卷十六载有一则类似的寓言:“魏昭王时有人养鹰,鹰往啄蛇,蛇盘曲身体而斗。鹰因力不能胜,返归养鹰人处。此人乃悬蛇于臂上,以待鹰来啄食。”“少顷,有雉飞过入于网中。鹰随雉而去,至树巅。雉见鹰,便飞。鹰追雉,直至其人身边。” 明.冯梦龙辑录的《古今小说》中也有类似故事:“有个乡下人,农忙已过,在家无聊。忽一日出门闲耍,只见一个兔子撞在一个树干上;被那农夫赶到河边,将兔烹食。次日,又去河边转了一遭,不意惊动了一条蛇,那蛇原是白雄锦蟒,夜来去咬这兔儿。那兔儿逃回洞里去了。” 上述这些记载中的“守株待兔”之人,都具有一种“侥幸得志”的心理状态。他们并不努力去从事耕种、打猎或者其他劳动,而是怀着一种“不劳而获”的希望,妄想凭借意外的事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财物。这种心理和行为在现代生活中也是大量存在的。例如一些人专门囤积粮食、食盐或者黄金,希望这些物资因为供求失衡而价格暴涨,他们就可以从中牟取暴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