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蹄子的狗是什么品种?
首先明确,这个题目中的“白蹄子”并不是描述狗的品种的特征。所谓“白蹄子”形容的是动物四肢的皮毛颜色与身体的其他部位不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十分常见的,比如白化病(albinism)的小鼠或果蝇等等。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特征”呢?这是因为人们常常只看到白化病的白化和人类对颜色的主观认知。我们通常将能够被肉眼识别的色彩定义为有色彩(color),而将看不到的色彩定义为无色(colorless).因此对于人类来说,白化也就是皮肤、毛发等表面色素含量的丧失,是肉眼可识别的无色。但是,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言,它们的视力主要依靠细胞感知光谱上的不同波段,而非像人一样通过细胞感受光谱上的不同点。而对于这些哺乳动物来说,它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有着根本的不同。 对于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它们眼中的世界并非是无色的:低等哺乳类动物如啮齿目(rodent)的动物眼里只有黑、白两色;而高级一点的哺乳纲兽目(order)里的动物不仅可见光谱上不同波段的颜色,还能看见紫外线(ultraviolet)和微波(microwave)。所以这些哺乳动物眼中的白色与我们眼中的白色不一样,它是带有一层淡蓝幽光的乳白色。也就是说,在这些哺乳动物看来,具有相同基因型而表现型不同的异型个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种。 而白蹄犬正是由一个携带白化症基因的祖先与另一个不携带该基因的祖先杂交而产生的新物种。由于眼睛结构的区别,它对光线的敏感性与人类有很大差异,因此它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与我们看到的非常不同。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白蹄犬的出现是一种偶然。当这种偶然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种就产生了。这种偶然确实会发生,因为自然选择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而不管这个群体有多小。随着种群面积的扩大,概率问题就会发生作用,使两个不携带白化病变种的个体杂交,产生白蹄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在人类的育种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只不过人类有意识地要培育某个目标性状,所以结果更加明显。例如,当人类要培育出体型更大的猪时,往往首先需要挑选出几头体格较大的公母猪作为亲本,然后让它们的后代交配繁殖,这样连续多代选择,就能得到体型越来越大的生猪。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体型很大的公母野猪,由于它们身体其他部位并不会随体积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大,所以这样的变异往往会被淘汰。然而,一旦这种体格大的遗传性状出现后不再消失,则这种新出现的性状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固定的遗传突变,进而形成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