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东北野外有吗?
八哥是雀形目八哥科的鸟类。八哥在野外的食物主要是稻谷和小麦等种子,有时也吃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八哥科曾是乌鸦科或犀鸟科下的一个独立分支,但目前看来与二者都不大接近,而可能是一些灭绝了的古鸟的后代,或者一些原始的类鸦鸟。该科鸟类的分布局限在亚洲,从斯里兰卡到菲律宾均有。仅有一种引入到夏威夷群岛。该科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几乎整个体表为黑色,有些种类的喉部裸露,可见下面的皮肤为红色。有些种类胸部有白色的披羽。该科鸟类在舌的两侧具有坚硬的角质,这种特征在犀鸟,鸟鹏和太平鸟等类群中也有发现。
形态特征 体长32-38cm。除翼和尾外通体为黑色,并富有金属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额和鼻孔裸出部分暗褐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翈暗褐色,外翈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羽端,第2枚具狭的白色羽端。中央一对尾羽黑色,内翈外缘具10-13道白色横斑,外翈外缘仅基部具5-6道白色横斑,外侧的尾羽白色渐多,最外侧一对几乎全为白色。虹膜红色或浅杏黄色,嘴角、嘴端和尾下覆羽暗褐色,跗跖和趾黑色。
八哥喜欢群栖,通常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在一起觅食和栖宿,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而且也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和人的说话。在中国南部,八哥是能人工驯养的鸟,将刚刚长齐羽毛的幼鸟捉来(通常在5月间),放在竹笼内喂养,经常喂以熟黄豆和生鸡蛋,食物里也可以拌入碎米,米饭或糕点等,饮水要充足。训练时要将食水放在栖架旁,把需要训练的鸟放在栖架上,用手掌托住鸟身,另一只手轻轻地掰开鸟嘴,把食物送入口内,使它吞下,驯熟后,将鸟放置架上,人站在鸟笼前,手持食物,掰开鸟嘴喂之,以后逐渐减少喂食次数,改以口唤喂食,训练时间以早、晚为宜。因为八哥善于模仿人的发音。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可发出简单的话语。八哥在晚秋时即开始换羽,初冬前后换齐,换羽期间应适当增加营养,冬季喂养应注意保暖和清洁卫士,饲以熟黄豆、米饭,生鸡蛋等软食为主。
食性以农林昆虫为主,也吃谷物及其他植物果实和种子等。繁殖期4-7月,常成群飞往竹林或芦苇地及小叶植物丛生的地方,开始营巢。也常结群飞往居民点,找寻树洞做巢。在广西西部,4月中旬即开始营巢。巢呈碗状,主要用小竹叶、枯草、苔藓及蜘蛛网等构成,底部衬以草根和纤维。每窝产卵3-7枚,通常4-5枚。通常窝巢下挂有2-4枚未受精卵。卵白色,表面有粉红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7天。